博导神总结:不管你读哪个专业,这7点都是容易犯的通病!
发布:fsxcxexh 浏览:59次
博士难毕业,全球皆如此。差不多每个学校都有1/3到一半的博士研究生拿不到学位,读博失败不仅本人难受,导师也不好过。为了帮助自己的博士生们顺利毕业,犹他大学的Matt Might教授总结并发表了著名的“10 Easy Ways to Fail a Ph.D.(读博失败的7大常见原因) ”,可谓是鞭辟入里、针针见血。
Matt Might教授表示,这7点,不管什么专业的博士生,可以说是大家都容易犯的通病,分享给大家!实际上,没人会在意你的分数是多少。这里有一个计算GPA的通用的公式:最优GPA=最低要求的GPA + ε。更高的分数意味着本应该用于研究的时间被浪费在了课堂上。教授们甚至可能会对4.0的分数感到惊讶。在头两年里,学生应该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并根据研究兴趣跟随一位导师,然后通过大量论文阅读后,着手尝试小型的、探索性的研究项目,而在课程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只会让你离真正的目标越来越远。有同学读博因为他们就是爱学习、想学习。读博的过程的确需要大量的积累与学习,但有一点千万要搞明白:博士生的学习是要将精力集中在毕业论文方向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是以形成论文为最终目的的。过多的选修或者旁听一些与你研究方向无关的课程,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在浪费时间,完全没必要。到第三学年末,一个合格的博士研究生应该已经阅读了50到150篇与你研究方向最新成果相关的学术论文。当然,有的学生在相关研究上走得太远了,专研了一大堆他们将来打算做却还没有着手的研究领域的学术资料。导师们会对这些“志向远大”的学生失去耐心——这些学生醉心于为人类知识做出重大贡献,而不是脚踏实地的完成既定的目标。我当年读博的时候,为了实现对自我潜力的挖掘,就患上了“什么都想学”的毛病。在我读博的头两年,学校里开什么课我都跑去上:阿拉伯语、语言学、经济学、物理、数学、心理学。在计算机科学方面,我耗了不少时间上了很多与我的研究无关的课程。所有这些“启蒙”的代价就是——我延期一年才获得了博士学位。我之所以走了弯路,主要是因为当年我瞎折腾的时候,我正在担任助教,对我的导师来说,这笔助教费花的挺值的。在学术界,完美主义可以说是一种悲剧性的折磨,因为它往往对最聪明的那群人打击最大。你永远无法做到完美,最多无限接近。有同学常常对一篇研究论文的打磨远远超过了收益递减点,他们不断追求完美,永远不停的润色、打磨。想在规划出完美的论文结构之后才能开始下笔的同学,永远下不去笔。对于刚开始写论文或在写作中遇到问题的同学,我的建议是:写论文应该是一个反复修改、不断琢磨的过程。从研究的提纲和一些粗略的笔记开始着手进行,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改、迭代、打磨,然后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当在这个过程中文章的变化越来越小时,它就到达了收益递减点。在这一点上,它只需要再通过一两次修改即可完工了。慢性完美主义者往往也是拖延症患者。那些“志向远大”的热爱学习、而不是搞研究的学生往往都有拖延症。读博士似乎对所有拖延症患者都有极强的吸引力,不幸的是,它同时也像是一个筛子,淘汰了那些效率低下的研究生。拖延症患者应该看看我写的关于提高效率的建议。是被指导还是给建议,读博时,导师和学生的角色会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生转变。研究的早期,指导老师应该手把手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选定主题并助其完成早期的论文。在研究的后期,学生对于课题的了解应当远胜于导师。一旦发生这种转变,学生应该开始走向“独立”,开始学会自己选择主题,并开始着手撰写论文。即使她的导师坚持让她做别的事情,她也需要学会“独立”。在学生还没搞清楚如何选好题、开好题之前让她独立去选题,最后不光她交上来的论文是废纸一堆,导师也会被气个半死。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坚持要到某一个点以后才放手让学生去做选题,考虑到导师投入的时间和产出比,以及来之不易的资助,这会让导师压力倍增,精疲力竭。导师们期望毕业年级的博士研究生们能达到讲师(proto-professor)的水平——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非常熟悉。他们应该有能力去做好选题,并以合适的篇幅和视角去解答研究课题。读博是一种不断修行的体验过程,也是一项值得别人羡慕、令人嫉妒的经历。解决难题、完成一篇漂亮的论文获得同行的好评需要日以继夜的苦思冥想。你要以宗教般的狂热与虔诚看完所有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博士研究生涯甚至还意味着贫穷和服从,毕业时你才可能得到一件期待的博士服和一顶博士帽。那些把读博当做是朝九晚五在公司上班的研究生们,得花上至少7年才能获得学位,甚至只能拿到准博士。对于学生们来说,在最后几年里和学位委员会的委员们保持联系非常重要。委员们需要知道你在研究什么。而且这些委员会成员可不像你导师那样对你耳提面命,你会很容易忘记他告诉你的建议。尽管不常发生,但是我的确曾见过一位学位委员会的老师和答辩人因为意见不一致大吵起来,他们在用于评估实验的指标上有分歧。这位老师曾在这位学生请教他的时候告诫过他指标选取有问题,但这位研究生忽视了他的建议。不过,这位学生还是挺走运的——他只是被延期毕业了一个学期。我知道还有一位研究生,不是在答辩期间,而是在他提交论文初稿的时候就无视学位委员会老师的建议,结果没有获得答辩资格。学位委员会告诉他——整个初稿推到重来。于是,他整整花了十年才完成他的博士学业。
